现在的位置: 首页媒体报道>正文
禅港青年行连办3年,发挥青年力量促进两地融合
发表于8年前 媒体报道 暂无评论 ⁄ 被围观 1,158 views+ 2017年08月10日

8月4日,在佛山市禅城区团委组织的禅港青少年经济文化公益体验行活动中,来自香港和禅城区的20名大学生结伴游览祖庙,体验佛山功夫。今年已经是禅港青年交流活动举办的第3年,这3年里,累计60名来自禅港两地的大学生在禅城结伴,在每次为期5天的活动中建立友谊。通过交流活动,香港的大学生们对禅城的环境更加了解,而禅城大学生也增加了对家乡发展的了解。

作为佛山中心城区,也是广佛都市圈核心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推进的背景下,禅城正迎来发展大机遇。禅城区委书记刘东豪在8月7日召开的禅城区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禅城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抢抓历史机遇”,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而一个城市要实现多方面的品质提升,青年人才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在此背景下,禅城区从青年服务工作入手,在加强禅港青年友谊、走到青年群体一线宣传禅城、培养青年学生骨干等方面作出不少尝试,可以说是既立足于对本地青年服务,也以开放的姿态主动打开禅城的大门欢迎各地青年到禅城来考察学习,并推介禅城的营商环境。

3年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理念还并未提出,而禅城依托本身的地域优势,已经开始开通“禅港青年行”这类交流活动,从官方层面推动两地青年互相交流。随着奥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禅城团委推动的各项青年工作具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可以说在禅城抢抓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历史机遇的节点上,禅城相关的青年工作已经先行一步走到前面。

“青年交流工作不是立竿见影的,很多年后我们回头看或许才能发现现在举办活动的意义。”禅城团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搭建的平台促进禅港两地青年的交流,成为两地交流的重要纽带。

初心

以文化交流增进两地青年友谊

8月4日,10名香港和10名禅城大学生走进禅城中医院开展首日的文化探寻之旅,体验中医特色疗法,亲身感受佛山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文化魅力。

在参观中,骨科门诊护士长黎庆卫、中药房主任中药师曾荣香等资深医师分别就各自专长向青少年朋友悉心介绍了中医药知识,带领学生近距离接触丰富多样的中医药治疗手段,如骨科小夹板固定包扎技术、中药配方颗粒、耳穴诊疗法、针灸技术等。

在香港念大一的学生梁卓林体验了传统的天灸疗法,此前对她来说,这些中医的治疗方法都是只闻其名,却没有亲身体验过。“在香港中医药房更多的是小型的私人诊所,很少有像禅城中医院这么大的医院。”

“以前没听过鹅不食草、两面针、九香虫等奇怪的名字,想不到居然有着神奇的药效,还可以经过加工制剂、制颗粒,方便病人服食,实在是长见识了。”一名香港大学生感叹。

本次活动领队、禅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项目主任郑湘雯说,禅城中医药文化底蕴有口皆碑,因此在本届活动中继续安排这一环节。“很多香港学生,包括本地的学生,都没有机会真正到大型中医院的药房去看一看,希望通过在中医院的参观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传统的中药文化。”

文化交流占了禅港青少年经济文化公益体验行活动的绝大比重,这也是本次活动设计的初心所在。由于许多香港居民祖籍就在禅城,因此两地民间交流一向十分密切,“但在官方层面,特别是针对青少年交流方面却一直没有一个品牌活动”。禅城区团委副书记杨琦介绍,3年前,禅城区团委意识到需要加强两地青少年之间的交流,邀请香港青年走进禅城,让他们了解内地,打破两地之间交流的屏障。

因此,祖庙、中医院、南风古灶等文化景点贯穿在3年的活动安排当中。而每届活动中,两地青年大学生的思维碰撞,也使得主办方对“文化交流”这一活动主要方向更加坚定。

“禅城的学生口中说的‘空调’,我们香港人都叫‘冷气’。”梁卓林说。尽管说着同样的语言,但是表达上的不同实际上反映了两地青年在文化背景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不是希望消除这种差异,而是希望通过这一活动加深他们对禅城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互相认识对方,建立友谊。”郑湘雯说。

变化

从文化交流到营商环境推介

在本次为期5天的活动中,来自禅港两地的大学生到祖庙体验功夫文化、到莲塘村过了一把舞狮的瘾,还到南风古灶中体验了制陶的乐趣。本次活动以文化、公益作主打,带领两地大学生走进禅城的文化集聚区,介绍禅城公益组织的运作,不少禅城大学生还走进了公益课堂中,当一回老师。

但是,与3年前不同的是,禅港青年交流活动逐渐调整其内容和形式,加入了更多的经济元素,向香港学生推介禅城的商业、产业环境。20名大学生在禅城社工的带领下,走入了祖庙丰收街创业社区及安东尼针织公司,体验了禅城城市发展以及创新创业氛围。

在安东尼针织公司的成衣生产车间里,一件件成衣半成品通过员工头上的机械化挂钩,在负责不同制作步骤的员工手中传递。而车间明亮宽敞,中央空调保证工人们的工作环境清凉宜人。

安东尼生产车间的景象打破了香港学生萧民杰以前对禅城工业生产看法,他原来印象中的制造业是高压、密集、低效的场景。这次参观后,他觉得禅城的工厂生产条件已经很成熟,工厂车间都配备了空调,工人有比较大的工作空间去发挥。

不仅仅是香港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禅城学生也极少有机会走到工厂生产的一线中去。“祖庙、南风古灶这些文化景点我们不陌生,但是能够走到工厂一线参观后,我对家乡的产业发展有了更多的认识。”

从文化的推介到营商、产业环境的体验环节,体现了禅城区团委在两地青年交流工作方面思路的变化。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禅城区团委推动的青年工作更多考虑到通过产业、创新创业载体的推介,展现禅城在经济上优越的一面给两地的学生。

“带他们到参观工厂车间,就是想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在禅城区创业创新,对自己的家乡的发展有更多的反思和理解,做出一些贡献。”郑湘雯说。

杨琦表示,许多禅城大学生并不在本地上学,而香港虽然离禅城较近,可是香港学生也少有机会到禅城来。“除了推介禅城文化外,我们希望两地的大学生多看看产业、双创环境方面的发展,更加全面地了解禅城。”

成果

发挥桥梁作用引才入禅

今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在此背景下,佛山作为珠江西岸的制造业大市,也被划入到粤港澳大湾区当中。近年来,禅城致力于打造佛山的强中心和“首善之区”,更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机遇,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

在这一过程当中,如何吸引人才关注禅城,甚至来禅城创业发展,对此禅城团委在凝聚青年力量方面,已经先行一步。

以禅港青年交流活动为例,早在2015年禅城区团委就已组织禅城区志愿者联合会、区大学生联合会、青年商会等青年社团机构,开展禅港青少年经济文化公益体验行活动。经过3年的发展,活动从文化交流为主线,加入了更多的产业推介、创新环境介绍的环节,在达到增进两地青少年的友谊,增强凝聚力目标的同时,向青年们展现禅城经济城市发展的最新变化。

3年以来,一共30名禅城大学生和30名香港大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当中。“我已经是第三次来佛山,每一次来都会令我有不同的体验。”通过禅城区团委举办的活动,香港大学生章詠欣对禅城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而也这是禅城区团委在提供此类青年服务时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加强禅港两地青年交流,并不是一个能够立竿见影的工作。”杨琦表示,团委希望长期组织禅港青年交流活动,为两地青年搭建交流的桥梁。

事实上,禅港青少年经济文化公益体验行活动从规模上来看并不大,但这只是禅城区团委在凝聚青年,推介禅城,并为禅城吸引人才方面搭建的其中一个平台。

“今年暑假期间团委就计划举办三次体验行活动,邀请外地的大学生们来禅城看看这个城市最新发展成果,还有计划举行7场宣讲会,向青年推介禅城城市产业、营商、生活等各方面环境。”杨琦表示。

■声音

禅城区团委副书记杨琦:

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

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的背景下,禅城作为佛山的强中心,在青年工作方面可以说已经先行一步。禅城区团委副书记杨琦说,团委一向的理念是“青年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做到哪里”。

而在新时期下,禅城区的青年工作正在往什么方向走?杨琦表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是当下禅城区团委青年工作的主要理念,“团委会在加强青年交流沟通,在青年群体中推介禅城的产业、营商、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继续努力。”

实施上,禅城区今年在吸引人才方面着实下了大力气,而团委在其中扮演着怎么样的角色呢?杨琦认为,团委在联结青年方面,与其他业务部门相比具有比较优势。“像在今年到华工、中大等高校举行的几场推介会上,我们直接与高校的团委进行合作,在学生当中进行宣传,把禅城推介会的消息直接推送到许多学生的手机当中。”

在杨琦的理解当中,团委在为禅城引才、推介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的工作主要起到的作用在于,在业务部门和青年人才之间嫁接起沟通交流的桥梁,“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就相当于为他们链接了更多的资源。”

如在2016年至2017年期间,禅城区团委推进的“展翅计划”当中,向禅城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收集暑期岗位需求,发掘各行业的优质岗位。为在校大学生搭建优质实习平台。

据统计,2017年截至7月10日,禅城区团委共发动单位248家,提供优质岗位721个岗位,接收学生简历1388份。

针对未来的青年工作计划,杨琦表示,区团委将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应大力宣传禅城及人才扶持政策,借助“禅十条”等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双创配套设施,吸引高端双创人才落户禅城。“我们计划继续拓展传播平台,利用微博、微信、官网等已有宣传平台,结合网络直播等创新宣传手段,结合开展线下活动,通过大力宣传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展翅计划’、‘圆梦计划’等双创工作,吸引禅城内外的青年到禅城来。”

禅城大学生肖盛:

香港是现代城市的典范

出生于1992年的肖盛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禅城人。对他来说,香港在文化上是一个非常亲切的城市。“我们小时候都看香港的电影和电视剧,说着一样的语言,感觉香港的文化跟我们很相似。”

肖盛之所以觉得香港亲近,还因为他的外公就是香港人。“外公年轻的时候到香港去工作,老了之后才回到禅城来养老,他跟我说了香港的茶餐厅、有轨电车、香港电影,很多关于香港的故事。”事实上,禅城与香港两地的民间交流一向十分密切,不少如今在香港居住的人祖籍就是禅城。

长大之后肖盛对于香港的印象有所改变,这一切源于他在大学时期参加的一次在香港的夏令营活动。“以前去香港都是以旅游为主,但是在夏令营活动当中,有不少直接跟香港学生对话的机会。”肖盛说,通过跟当地学生的直接对话,他发现两地的文化在语言、饮食方面存在共性之外,也有着不少思维上的差异。“譬如香港学生在课堂上普遍会比较活跃,勇于发言。”

对于肖盛来说,香港大学教育为他带来不小的冲击。“相比于内地的大学,香港大学对学生学业的要求更加严格,但是也更加鼓励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肖盛钟情于文化研究专业,今年大四的他毕业之后即将到香港大学进修相关课程。

“在电视上看到的香港,还有想象中的香港,跟现实的香港还是很不一样”肖盛说,在他的理解中香港是一个现代城市的典范,城市公共配套完善、经济发展水平高,我希望更多地了解这个城市。

“我理解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其实是建立在两岸三地本来就比较密切的民间交流上的。”肖盛相信随着湾区建设进程的推进,两地青年交流一定会更加频繁。

香港大学生梁卓林:

禅港城市发展可互补交流

“禅城的广告牌上用的都是简体字,我很多都看不懂;在香港很少有大型的中医院,一般都是小诊所;禅城有很多上百年历史的古建筑,我想好好研究一下……”第一次来禅城的香港大一学生梁卓林一说到这次体验行的见闻,就打开了话匣子。

对梁卓林来说,到禅城来印象最深的是这个地方的文化风味。“像塔坡古庙、祖庙这些地方,背后都有好多历史故事。”她说,禅城跟香港在这一点上很相似,但是香港的文化偏向现代城市文化,百年建筑不多,而禅城这类的建筑比比皆是。

参观了安东尼针织厂房的生产线之后,梁卓林十分感慨,“在我的印象中内地的生产线环境都是比较差的,但是我们参观的厂房明亮通透,工作环境很好。”

谈到中医院药房,社区公益服务等参观环节,梁卓林认为,禅城的这些城市配套服务已经逐渐跟香港看齐。“很多香港学生一直觉得香港的生活服务配套环境才是最好的,不少人认为内地的这些城市服务跟我们差距很多。”她说,只有真正到禅城来看过之后,才知道内地城市在各方面都有不少提升。

谈到粤港澳大湾区,梁卓林表示这个概念对她来说有点抽象。“在我的理解里,禅港两地在文化上有很多共同之处,禅城的经济发展很快,而香港在社会公共服务、城市建设等领域的经验比较先进,两者之间有许多地方可以互补交流。”

文章来源:http://fs.southcn.com/content/2017-08/10/content_175879907.htm

社区服务

普东家综
同兴家综
东平家综
塔坡居民议事会

企业社会工作

工伤职工探视项目
困难职工帮扶项目
新企望帮扶项目

青儿服务

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
向心力工程项目
红卫爱心学堂

平台运营项目

禅城社创大赛
反邪教工作协会

义工发展服务

里水志愿体系构建
禅城志愿者联合会

优抚社会工作

复退军人优抚项目
军休干部服务项目


Copyright © 2013 佛山市禅城区禅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地址:佛山市普祥路8号3座1802     联系电话:0757-82091657